邓皓天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2019-10-08 10:43:41  阅读:5874+ 来源:自媒体 作者:邓皓天生命教育

原标题:邓皓天:立业不读曾国藩,阅尽诗书也徒然

“我国古代之终究一人,我国近代之榜首人。”
“立德建功立言三不朽,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。”
曾国藩为何被那么多人所推重?由于他用实践证明了:一个资质平凡的人,假如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,也能够成为超凡脱俗的圣贤豪雄。
自古圣贤可钦但不行学,唯有曾国藩可钦亦可学。

1

唯全国之至拙,能胜全国之至巧

13岁时的某晚,曾国藩跨进书房。

点着油灯,背起一篇三百字小文。

在他进入书房前,家里来了一贼,听见有人进来,便躲在了房梁之上,想等曾国藩入眠之后再偷点东西走。哪知曾国藩背到三更还背不下来。

那贼总算受不了了,飞身下梁,将此文一字不落地背了一遍,然后冲曾国藩大叫:“你这么笨,还读什么书!”

曾国藩的资质便是这么平凡,以至于从小就被人嘲笑为“愚笨之辈”。

左宗棠点评曾国藩说:“才具稍欠展开。”说白了,便是觉得曾国藩脑子不灵光。

梁启超说得更直接:“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。”

连曾国藩自己都供认:“余性鲁钝。”总归,他平凡得真实能够,没一点天才范儿。

可鲁钝的曾国藩就靠三个词翻了身。

榜首个词是——“早上”。

“拂晓即起,绝不恋床。”

他克己了一个闹铃:在床边放个铜盆,盆上用绳拴个秤砣,再把香系绳上。香尽绳断,秤砣砸盆就会宣布动静。曾国藩就翻身起床,开端点灯读书了。

第二个词是——“耐心”。

“一句不通,不看下句;今日不通,明日再读;本年不精,下一年再读。”

他读书就像愚公,着重一个“耐”字,不求快不贪多,不弄理解绝不罢手。

第三个词是——“有恒”。

“行之有恒,实为人生榜首大事。”他每日早上读书,从不间断。就连行军交兵时也毫不破例,“每日必读书数页,填日记数条,习字一篇……”

他说:“不日进,就日退。”

李鸿章17岁考中秀才,张之洞16岁考中秀才,左宗棠14岁考中秀才,梁启超更是天分超迈,11岁即中秀才。

曾国藩从16岁开端参与科考,考了七次才中秀才,仍是倒数第二名。

比较同时代名人,其愚笨一望而知。但曾国藩一旦开窍,立马一举成名。中秀才的第二年,他就中了举人;中了举人又四年,他就高中进士。

而他那些早早考中秀才的同学,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。曾国藩打通科举路,靠的满是笨劲。

由于蠢笨,所以不明白取巧,遇到问题只知硬钻,因而不留死角。而那些聪明的人不肯下“困勉之功”,遇到困难绕着走,根底打得松松垮垮。

所以曾国藩说:“拙看似慢,实则最快。”

中了进士后,他便留京做了翰林。在翰林院,他干事仍然不走捷径,总是按最蠢笨、最结壮的办法去完结。

进翰林院的人都是大文人,瞧不起俗务。所以就事一般都是做姿势、玩花活。唯有曾国藩,做什么事都竭尽全力,仔仔细细,不玩心眼,一丝不苟。

而正是由于干事踏结壮实、扎扎实实,十年之中,他竟然获得了七次升官。从一个小翰林做到礼部侍郎,成为二品大员。

曾国藩说:决议胜败的,不在高处,在洼处,不在隆处,在平处。全看人能不能在扎手之处,耐得住烦。

曾国藩交兵靠的也是一股笨劲。他从不求奇谋,只喜爱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。

所谓结硬寨打呆仗,便是湘军每进犯一个城市,并不急着跟太平军开战,而是修墙挖壕。

墙要修一尺厚八尺高,用来避免火炮进犯。壕要挖一尺深,再在壕沟外埋种花篱,花篱要五尺,埋入土中两尺。并要设置两三层,用来避免骑兵进犯。

第二日,往前推动一段旅程后,又修墙挖壕。好像巨蟒缠人,用一道一道壕沟把城市困死。曾国藩攻城,不是一天两天,而是一年两年。等战役完毕,郊外地貌都被湘军彻底改动。

太平军最拿手野战,大规模高速度调兵,并且善用奇谋,常常搞围魏救赵之术。但一遇到曾国藩,就一点办法也没有。

曾国藩打武昌、打九江、打安庆、打南京,选用的满是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之法,他用这个最笨的办法,打败了最聪明的太平军。

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共同,便是“尚拙”。

他说:“全国之至拙,能胜全国之至巧。”正是异乎寻常的“蠢笨”,成果了他非同一般的高超。笨到极致便是聪明,拙到极点就成了巧。真实的聪明人,都是知道下笨功夫的人。

自古成名者,多始于笨干,是以有字颠、画迂、诗痴,浮光掠影,终不济事。

咱们成不了曾国藩,不是由于笨,而是下不了他那样的笨功夫。

曾国藩书法

2

唯全国之至柔,能胜全国之至坚

身为二品大员,曾国藩却过得一点不快乐。

朝廷上下浑浑噩噩,混天度日,贪腐成风。不肯随俗的曾国藩,觉得活得憋屈。

1850年,道光皇帝逝世,咸丰登基。咸丰下诏“求言”,曾国藩精力大悦。上了一道《应诏陈言书》,痛斥官场丑相。这道奏折,得到咸丰的“通报表彰”。尝到甜头,曾国藩又上了多道折子。深化分析官僚系统存在的种种问题。

曾国藩认为咸丰会全面采用他的定见,哪知咸丰仅仅上台后“做做秀”罢了,

所以奏折一去便杳无音信,没了下文。

曾国藩气愤了,上了一道《敬呈圣德三端防备流弊疏》,毫不避讳地痛诉咸丰三大缺陷:

一是小事精明,大事模糊。

二是“徒尚文饰,不求实践”。便是只喜爱搞表面上那一套。

三是我行我素,反复无常。

咸丰一看奏折,气得差点喷血,史载“帝览奏大怒,摔诸地,立召军机大臣,欲罪之”。

幸有多位大学士劝谏,曾国藩才免于获罪。

一心想清除官场流弊的曾国藩,不光开罪了皇帝,也开罪了整个京城官场。

不管走到哪里,都会招来咒骂和白眼。

他整天闷闷不乐,只盼外派或辞官返乡。咸丰二年腊月,他总算梦想成真。太平天国挥师北上,湖南各地纷繁凹陷,皇帝让曾国藩协助湖南兴办团练,捍卫家园。

曾国藩一到长沙,立马建立审案局:凡有当地土匪、流氓、抢劫犯被捕获,不用经过州县,直接移交审案局。四个月内,审案局“计斩决之犯一百零四名,立毙杖下者二名,监毙狱中者三十一名”。

曾国藩因而获得了“曾剪发”的绰号。湖南治安好了,他却把湖南官员全开罪了。由于他打破了两个官场潜规则。

榜首,他动了别人的奶酪。

“有案便是钱来”是其时的潜规则,官员都期望经过审理案件收受贿赂,但这条路被曾国藩给生生“封死了”。

第二,他伤了文官们的体面。

“你半年办的事,超越咱们几十年,让咱们体面往哪里搁?”长沙城中“文法吏”,都视他为仇人。凡曾国藩所就业务,皆拒不支撑。

驻长沙的绿营军,军纪废弛,溃烂无力。要抢救这个国家,只要一个办法:“赤地立新”,自己着手练习一支部队。

所以,曾国藩就创立了湘军。吃苦练习、军纪肃然的湘军,让绿营军一比,立马相形见绌。绿营军心里不爽,开端寻衅滋事。

有一次,湘军与绿营军发作纠葛,几个绿营兵竟持刀猛闯曾第宅,曾国藩夺门而逃,才幸免于伤。

阅历此事,曾国藩决然决议:好人不与恶狗斗。他带着湘军脱离长沙,前往偏远的衡阳。来到衡阳,没有居处,没有军费,他四处求斋化缘,吃尽含辛茹苦,总算练出了一支一万多人的湘军。

咸丰四年,湘潭之战剑拔弩张,曾国藩带领湘军与三万太平军作战,竟然十战十捷,歼敌万余人,获得太平军鼓起以来的最大成功。接到战报,咸丰快乐得不得了,立马嘉奖湘军,特命曾国藩单衔奏事,湖南文武百官,皆听曾国藩调遣。

湖南欠好打,太平军便转攻江西。咸丰立命曾国藩率军援助江西。湘军出省作战实施的是“就地筹饷”,也便是说,江西省负有供饷之责。但江西巡抚陈启迈是个势利之徒,“多方掣肘,动以不肯给饷为词。”

无可奈何,曾国藩只好自己在江西筹饷。陈启迈觉得曾国藩“侵略我的财政权”,所以扬言:谁敢给曾捐银,就给谁美观。弄得曾国藩四处奔走却处处会晤。曾国藩深恶痛绝,便上奏参劾陈启迈。

咸丰阅之大怒,立将陈启迈除名查处。继任巡抚的是文俊,可他行事一如陈氏,带领江西官员处处刁难曾国藩。曾国藩给朋友写信倾吐其时境况是“积泪涨江”,累积的泪水让江水都上涨了,可见他其时惨成了什么姿势。

曾国藩新居

正在此刻,曾国藩的父亲病逝。接到凶讯,他当即上疏回家守孝。不等皇帝回复,他就直奔湖南老家。

咸丰火了:“为了国家安危,你有必要回到战役岗位上。”曾国藩立马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,将心中之愁闷愤激一股脑倾吐出来:“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,决不能以治军;纵能治军,决不能兼济筹饷。”终究,他向咸丰皇帝摊牌:“要我回到战役岗位,也不是不行以,但得颁发我督抚之权,不给,我就不出山了。”

此刻,太平天国正在天京闹内讧,韦昌辉等人被杀,石达开领兵出走,太平天国眼瞅着就蹦跶不了几天了。所以,咸丰对曾国藩说:“那你就在家好好守孝吧!”收到皇帝回信,曾国藩就得了“怔悸之病”。所谓“怔悸之病”,便是失眠。这病,显着便是气出来的。

极度抑郁中,他读起了老庄。两年之中,心性大变。他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官场上处处受阻,是由于自认为存心正大、光明正大,而觉得别人都是浑浑噩噩、混天度日。所以说话很冲很直,如锥如芒,直插人把柄。干事更是我行我素,对别人定见嗤之以鼻。

读了两年老庄,他总算看清本身丧命缺点:“太自傲,太急切,一味胡来,过于方刚。”行事过于方刚者,表面上是强者,实践却是弱者。懂得软弱让步的人,才是真实的强者。唯全国之至柔,能胜全国之至坚。

总算,曾国藩的命运又来了。1858年,太平天国死灰复燃。大破清军江北大营、江南大营。咸丰慌了,急命曾国藩立马出山。这次复出,曾国藩行事风格大变。首要,他对各地官员不再正言厉色。

出山之前,他给要打交道的官员都写了一封信,从督抚大员到一般武将无一遗失。抵达长沙后,又拜会了全部官员,连小小的长沙县令也没有遗失。也不再摆出“唯我独忠”的姿势,尽力容纳那些丑恶的官场生计者。从此,曾国藩在湖南江西筹措饷银时,就几乎没人阻挠而“大为顺畅”了。

其次,他不再慎于引荐,“同恶相济”了。晚清戎行,“滥举”之风很盛。每有小胜,领兵大员便拼命引荐属下。胡林翼占领武昌时,一次引荐了三千多人,受奖人数到达戎行的百分之三十。

而曾国藩最恨“滥举”,每打胜仗,引荐受奖人数不过戎行的百分之三。以至于许多兵将不肯投靠曾国藩之湘军。这次复出交兵,曾国藩也学会了“滥举”,“诱之以名,笼之以利,才干收罗全国英才。”所以,全国将士纷繁投靠曾国藩。

再次,他跟皇帝及“中心部委”打交道变得圆滑了。

比方,太平天国打下来之后,曾国藩要报销3000万两银子的军费。依照潜规则,应该给户部40万两回扣。回扣太多了,曾国藩就请户部官员吃饭,几顿饭下来,回扣缩减至8万两。

但就在这时候,作业出了一个差错。灭了太平天国后,咸丰快乐坏了,命令说:“全部报销存案就可,户部就不要审阅了。”

这对户部来说,几乎便是平地风波,意味着许多许多回扣就此打了水漂。但曾国藩却说:“谈好的8万两我仍是要给。”他从自己小金库拿了8万两,送给户部书办。你看,曾国藩待人接物变得多“明理”了。

你或许觉得曾国藩蜕化了,其实并没。由于清朝官员薪酬低,从雍正时期起,

皇帝便特批给督抚们一笔“养廉银”。总督们每年养廉银收入超越一万五千两。但关于督抚来说,养廉银其实是一个小数目,他们更大宗的收入是“规费”,用今日的话来说,便是灰色收入。

学者张宏杰研讨发现:督抚级官员每年灰色收入平均是18万两。曾国藩当了12年总督,照此核算,已是大清尖端有钱人了。但是作业并非如此,查遍大清档案,也找不到曾国藩有什么大宗灰色收入。曾家不光不富,还活得十分贫苦。

曾夫人欧阳,在老家一听老公当总督了,立马就来投靠他,期望过点好日子。哪知赶来一看,却发现总督衙门破烂不堪,这么一我们子人,只请了两个仆人。所以,曾夫人就去买了一个丫鬟。曾国藩知道后十分气愤,立马就把丫鬟送人了。

曾国藩要求曾家女性每天都要劳作。并为她们专门拟定了作业日程表:“早饭后,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。9点到13点,纺花或绩麻。中饭后,做针黹刺绣之类。17点到19点,做男女鞋或缝衣。”曾国藩更是活得几乎就像贫民。

赵烈文叙说榜首次见到曾国藩时的场景,“所衣不过练帛,冠靴敝旧。”老外戈登描绘他与曾国藩会晤的情形。“穿戴陈腐,衣服打皱,上面油渍斑斑。”名震全国的总督却活得如此贫苦,恐怕大清全国找不到第二个了。

就算回绝灰色收入,每年养廉银也有一万八千两啊。活得如此贫苦,银子都去哪里了?由于上下需求打点,他就动了养廉银。

曾国藩离任两江总督,就任直隶总督之际,他查了一下小金库,剩余一万两白银。他吩咐儿子说:“想办法捐掉,但不要署名。”曾国藩说:“尤不肯得清官之名。”

他是实打实的清官,找不到把一分公款装入腰包的记载,但为何不肯我们知道他是清官呢?由于他懂得——水至清则无鱼。

“人之好名,谁不如我?我有美名,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。相形之弥,盖难为情。”一个人特立独行,必定为众架空。

海瑞便是一个例子,尽管明澈如水,但我们都架空他,以至于什么事都干不了。所以,曾国藩只取清官之实,却力避清官之名。

第2次复出后,他进入内圣外王的人生境地。所谓内圣,便是“按本性做人”。

持己以正,据守自己做人的准则,不被外在的引诱所改动,持守自己的良知和信仰,让自己在心里里成为一个圣贤。

所谓外王,便是“按人物就事”。每个人在作业中都扮演着不同人物,所以不能有太多棱角,要懂得让步让步,这样才干调集全部能够协助你的力气,来协助你这个人物成果一番工作。

所以他行事坚持八字:外圆内方,外浊内清。所谓外圆内方,便是一方面据守良知,一方面又和光同尘,必要时可向不合理的现状让步。所谓外浊内清,便是一方面据守清凉,一方面又容纳潜规则,必要时乐意“同恶相济”。他所求的不是虚名,而是要做大事。据守内圣外王之道,他终成晚清中兴榜首名臣。

曾国藩创立的湘军

3

唯全国之诚恳,能胜全国之至伪

1853年,曾国藩墨客治军,创立了湘军。他自己都没想到,湘军竟能屡建奇功,终究将烧了半个我国的太平天国烈焰熄灭。曾国藩是怎么打造与办理湘军的?

他统领30万湘军,只靠4句话。榜首句:轻财足以聚人。曾国藩有句名言:“利可共而不行独。”

1861年,湘军名将鲍超打了胜仗后,借给曾国藩贺寿之机,送来十六大包“战利品”。其间许多是宝贵的珠宝古董之类。曾国藩说:“你翻开,我都看一看。”细看一遍后,他取出一顶绣花小帽:“我喜爱这个帽子,其他的,你都带回去去。”鲍超历来坚毅骁勇,此刻眼圈却红了。

曾国藩派容闳去美国收购机器,这是一个肥差,按常规,容闳必会送礼。但此刻,曾国藩已脱离南京,北上剿捻。所以,他特意写信给儿子说:“容闳送的东西,价值百科不超越二十两白银,就收下,要是超越,就退掉。”

收下小礼,那是不拂人体面。回绝大礼,既是据守准则,又是仗义轻财。曾国藩说得好:“财聚人散,财散人聚。”他轻财,所以留住了人才。

第二句:律己足以服人。

曾国藩有句名言:“律己无声,不怒而威。”为了修炼自己的人品品格,曾国藩立誓要成为圣人:“不为圣贤,即为禽兽。怎么饯别呢,他想了两个办法。

一个是:每天坚持做“日课”。便是每天写日记,反思一天的行为得失。有一次,朋友陈源衮家添了小妾。曾国藩听闻此人貌美如花,便心里蠢动,遂上陈家一睹真容。他戏弄朋友艳福不浅,并要求见一下美妾。

朋友一脸不肯,但仍是把小妾喊了出来。曾国藩见后,大赞其美,说了些撩拨的话。当晚,他在日记里检讨:“凝视数次,大无礼”,“直不是人,耻心丧尽,更问其他?”

一个是:约请“师友夹持”。

便是约请许多师友来“夹持”自己生长。曾国藩将日记送给师友们阅览评点,恳求我们点拨自己言行的不当之处。比方现存曾国藩日记上还有倭仁的批语:“将全部闲思想、闲应付、闲言语打扫净尽……”曾国藩看到批复后,感叹“安得此药石之言”。

由于自律,曾国藩在人品品格上几无瑕疵。他说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他极端自律,万事一马当先,所以足以服人。

左宗棠

第三句:量宽足以得人。

曾国藩有句名言:“善莫大于恕。”左宗棠曾是曾国藩幕僚,曾国藩对他极为器重,在他引荐下,左宗棠得以步步高升。左宗棠身陷樊案时,曾国藩对其更有救命之恩。

但后来左宗棠当了总督,翅膀硬了,由于素好争功,便对曾国藩眼红不满。不只“每接见部下诸将,必骂曾文正”,便是招待友人,也是“乃甫入座,即骂文正”。但曾国藩历来没在任何场合说过左宗棠坏话。

同治五年,左宗棠授命打压西捻军。这次出征面对最大的难题,便是筹饷。西北乃瘠薄之区,饷源不能盼望当地,势必要“用东南之财赋,赡西北之甲兵”。他最忧虑两江总督曾国藩不实心实意支撑他,“恐其隐扼我饷源,败我功也。”

左宗棠

但是不久,他发现自己的判别错了。在其他区域纷繁拖欠饷银之时,唯有曾国藩所辖两江区域军饷连绵不断送来,史载“文正为西征军筹饷,一直竭尽全力,士马实赖以饱腾”。

曾国藩还把最能交兵的部下刘松山送给左宗棠。后来,刘松山在打压捻军中屡建奇功。自负的左宗棠,终究被曾之衡量所信服,曾国藩逝世后,左宗棠送来挽联:“知人之明,谋国之忠,自惭形秽元辅;同心若金,攻错若石,相欺无负平生。”在挽联后边,左宗棠署的是“晚生”二字。

而生前,他历来没对曾国藩自称过晚生。曾国藩之衡量,便是这般让人叹服。正是凭仗这份衡量,他收罗了很多大才。曾国藩之部下,26人成为督抚、尚书,52人成为三品以上大员,成为知府、知州、县令者,更是不计其数。天京光复前后,湘系“文武参差半全国”,这便是曾国藩所说的“宽则得众”。

第四句:让功足以率人。

曾国藩有句名言:“功不茕居,过不推诿。”湘军在霸占太平天国国都南京之前,打下的终究一个重要城市是安庆。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率军攻下安庆之后,

曾国藩给朝廷上书按功请赏的折子里,竟然把头一份指挥之功让给了胡林翼,然后又把作战之功让给了绿营将领多隆阿。

曾国荃心里很不爽:“为什么啊?”曾国藩说:“让功于人、让名于人,才干率人。”三年后,曾国荃一举拿下南京城,曾国藩又把头功让给了湖广总督官文。多大的劳绩啊,曾国藩说让就让了。

李鸿章由此敬服不已:“论功则推以让人,任劳则引为己责;盛德所感,始而部曲化之,继而同僚谅之,终则各省然后慕效之。”一个做上司的,有了优点总是让给部属,有了职责总是自己担起来。这样的领导,做部属的怎会不感动呢?

曾国藩对弟弟说:“功不用自己出,名不用自己成。”关于领导者来说,成果部属,便是成果安排;成果部属工作,便是成果自己工作。“驭将之道,最贵推诚,不贵权术。”曾国藩之所以能打造出强悍的湘军,就在于轻财、律己、量宽、让功之诚。唯全国之诚恳,能胜全国之至伪。

我国对最为成功者有一个评判系统,便是成为立德、建功、立言的“三立完人”。在立德上,曾国藩修身律己,几无瑕疵。梁启超说:“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。”在建功上,曾国藩创立湘军,平定太平天国。毛泽东说:“愚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。”

在立言上,曾国藩留下千万字《曾国藩全集》。蒋介石说:“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,不特于国学有心得,必于精力品德皆可成为我国之政治家。”所以他被誉为:“立德建功立言三不朽,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。”

学者张宏杰在《曾国藩的正面和旁边面》中说:“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含义是: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,一个中人,经过熏陶改变,能够成为超人。

换句话说,假如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,身手能够增加十倍,才智能够高超十倍,胸怀能够扩展十倍,气质能够纯洁十倍。”自古圣贤可钦但不行学,唯有曾国藩可钦亦可学。

职责编辑: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